宁夏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背景介绍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of Baijitan Nature Reserve of Ningxia
简介
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和宁夏灵武市境内引黄灌溉区东部的荒漠区域,南部与黄土丘陵相连,西部毗邻宁夏平原,最高海拔1650m。2000年白芨滩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将保护区总面积调整为70921hm2。保护区南部以沙地丘陵为主,北部以山地荒漠为主。保护区主要以人工造林、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为经营方向。
自然条件
气候
白芨滩保护区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特点是干燥,年平均降水量仅200mm左右,且集中在7~9月,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且冬春风沙大,无霜期短。
八、九月保护区内平均温20摄氏度左右,昼长夜短,昼夜温差大。该地区光照较强,辐射量大,在户外活动时须注意防晒
水文
该区域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但由于地处内陆,降水量少,地表水少,属于严重缺水区。该地区地形复杂,且由于土质原因不易于储水,因此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水情复杂且水质较差。
土壤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灰钙土和风沙土。灰钙土易盐渍化,在雨季与水会形成石灰质沉积。风沙土的形成受沙化和植被化的影响,成土过程很不稳定,土壤发育十分微弱。
植被
草原:白芨滩保护区以荒漠草原为主,是草原植被中最旱化的植被类型。其中主要生长的植物是一些耐干旱、叶片小、根系分布较深的植物,以适应干旱的生存环境。
荒漠:荒漠植被是由强旱生或超旱生的小乔木、灌木等组成的稀疏植被类型。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植被分布于保护区北部低山丘陵地带,土层薄、质地粗、干燥裸露,多风沙,蒸发强烈,地表多砾石和碎石,因此植被十分稀疏或成为不毛之地。
人工植被:人工植被又称为栽培植被,是指通过人工种植和培育而形成的植被。保护区内人工植被主要包括柠条、沙拐枣、花棒、沙柳等,这些植物组成的沙地灌丛植被作为防风固沙的防护区。
变化
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不同地理部位中的地形变化等综合作用,保护区植被的变化十分显著。多年生草本在其中占有很大优势,可达58%~80%,且由于由南向北的水分减少,植被类型由草原向荒漠过渡,耐干旱的灌木类及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逐渐增加。
而在近年的旱生灌木丛植被中,对水分条件要求更高的草本植物类群占70%以上,反映出保护区内荒漠植被的草原化,意味着当地生态环境逐渐转好。
上海市人民路300号外滩SOHO-D幢3楼303室
3/F Room 303, Bund SOHO Building D, 300 Ren Min Road, Shanghai
Copyright 2022